來源: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量:
發布時間:2023-07-24
哈電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積極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聚焦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批“哈電造”接踵而至,以科技創新助力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日前,黑龍江省工信廳公布了2023年黑龍江省首臺(套)產品評定結果,哈電集團鍋爐公司、汽輪機公司、電機公司、動裝公司、佳電股份在內的多家所屬企業研發的多項技術成果成功獲評。
據了解,黑龍江省首臺(套)產品是指經過創新,其品種、規格、架構或技術參數等有重大突破,具有知識產權且屬于國內首次自主研發的成套設備、整機設備、核心部件、控制系統、新材料和軟件系統等。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優質煤炭的綜合利用需求越來越高,可直接用于發電的優質動力用煤越來越少,尋找優質動力用煤的廉價替代煤種十分必要。如此,不僅能夠減少優質動力用煤的需求,還能夠降低燃煤電站的發電成本。
哈電集團鍋爐公司研制的“100%純燒高堿馬克煤的循環流化床鍋爐”項目,依托低碳熱力發電技術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立足自主創新,全力攻堅技術研發難題,成功研發出的項目。該項目解決了高溫高壓100%純燒高堿煤循環流化床鍋爐傳統技術床料結焦、受熱面沾污、受熱面腐蝕、返料脈動和排煙溫度高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完成整體技術的換代升級,開發出燃料適應性廣、可靠性高、效率高、可長時間安全穩定運行的全新一代高溫高壓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并實現產業化。該項目成功應用于內蒙古博源阿拉善高溫高壓循環流化床蒸汽鍋爐機組,帶來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直以來,哈電集團鍋爐公司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始終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結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動力轉換。
砥礪初心 火電主業“敢教日月換新天”
煤矸石是煤礦在開拓掘進、采煤和煤炭洗選等生產過程中伴生出的含碳巖石,也是我國目前存放量最大的工業固廢之一。煤泥作為煤粉含水形成的半固體物,具有水分含量高、發熱量較低等特點,很難實現工業利用,長期被電力行業拒之門外。如何將它們變廢為寶,一直都是電力行業中的一項難題。2019年,哈電集團鍋爐公司打造了世界首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超低能耗、超低排放“三超”燃用低熱值煤的循環流化床鍋爐陜西彬長示范項目,為當時世界單機容量最大、參數最高的循環流化床鍋爐設備。該項目煤源為燃用煤泥、矸石、末原煤的混煤,設計煤種煤泥和矸石占比75%。示范項目的成功建設,進一步提高了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水平,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產業保障。
新疆準東煤田煤炭預測儲量為3900億噸,以我國現在每年的煤炭消耗量計算,僅燃燒準東煤就可供我國使用近一個世紀。然而因為準東煤煤質具有高水分、燃燒后極易結焦沾污等特性,導致豐富的準東煤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2022年,哈電集團鍋爐公司依托自主研發的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項目——“燃用準東煤超(超)臨界鍋爐研制及工程應用示范項目”,完成了對沖燃燒準東煤神華五彩灣66萬千瓦超超臨界項目的研制任務。該項目兩臺鍋爐機組燃燒準東煤比例接近100%。此外,哈電集團鍋爐公司還完成了燃用高水分褐煤100萬千瓦超超臨界配風扇磨等鍋爐方案設計和技術儲備,成為行業內唯一一家參數最全、爐型最完善的褐煤鍋爐供應商。
截至今年6月底,哈電集團鍋爐公司累計生產電站鍋爐1803臺/4.17億千瓦。其中,36臺百萬機組、75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238臺超臨界機組已投入運行。同時,哈電集團鍋爐公司還為國內外煉油、化工、機械、冶金、核電等行業提供了不同用途和規格的壓力容器3000多臺套,產品已裝備了全國400多個電廠,出口近30個國家和地區。
踐行使命 新興領域“不破樓蘭終不還”
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林廢棄殘余物有近12億噸,其中可供收集的農作物秸稈資源量約7億噸。然而,傳統的秸稈處理方法會產生大量粉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如何將這大量的秸稈清潔高效利用,哈電集團鍋爐公司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2019年,哈電集團鍋爐公司完成首個國家級燃煤耦合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示范項目——大唐吉林長山項目的生產制造任務。大唐吉林長山項目投入使用后,每年大約消耗生物質秸稈10萬噸,實現生物質發電1.1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省標煤約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4萬噸,實現了生物質資源穩定化、無害化、能源化、規模化利用。大唐吉林長山項目的順利完成,為生物質耦合發電在全國推廣奠定了基礎,哈電集團鍋爐公司一舉成為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領跑者。
2022年,哈電集團鍋爐公司研制的世界最大容量、最高參數的超臨界二氧化碳鍋爐成功應用于西安熱工院5MWe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多項技術屬國際首創,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是新型高效靈活的發電技術,具備多重先進性,應用該技術的發電機組發電效率可比同參數傳統蒸汽發電機組提高3%-5%。同時,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系統結構簡單緊湊、靈活性更強,可實現熱電完全解耦,能夠為太陽能、風能等間歇性不穩定可再生能源深度調峰,符合未來能源體系建設的重大需求。